一、活动开展基本情况
“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是贵州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已成为激励贵州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处于山川腹地的贵州近百年来的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微缩影。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之一,新时代贵州精神必将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中彰显出时代价值。加强以时代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传播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深化落实的重要途径。坚定文化自信,发掘历史档案,打造传播矩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志愿服务实践团队的初衷。
团队多次前往贵州遵义、贵阳、铜仁、黔东南、黔南等地进行实地走访,以贵州百岁老人的个体视角为切入点,整理记录了百年贵州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新时代贵州精神的深刻内涵。团队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田野访谈等途径,实地采访105位百岁老人、建立人物档案96篇、累计文字材料20余万字、形成影像资料800G。团队探索构建了一组全媒体传播矩阵,通过“说变化、展成就、传精神”的递进方式,用新媒介、新技术讲好贵州乡村振兴的故事。依托调研资料,选择文本、图片、视频、VR等多种呈现方式,编制“百岁黔迹”档案合集。其中包括近20万字的口述史资料、实体影像集、《这百年·贵州》微纪录片、百岁老人(档案)数字博物馆、VR展览体验馆。
图1实践团队规划志愿活动路线 图2 团队成员记录百岁老人资料
图3团队成员拍摄的秋收场景 图4 团队成员与贵州乡村干部交流
二、创新思路与特色做法
团队从表现视角、媒介呈现、研究方法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贵州百岁老人的真实事迹,分析了解当下新时代贵州精神在农村青年中的传播现状,为科学传播与传承新时代贵州精神提供现实依据,为贵州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1)独特视角:聚焦百岁老人口述历史,展现小人物眼中的“大变化”。民众才是历史、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创造者,微观视角的切入具有更深层的传播价值。团队选择贵州百岁老人的口述表达视角,透视贵州百年来在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三个维度上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通过百岁老人口述,将贵州的百年发展画卷与人民的生活变化生动真实地呈现,诠释民众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新时代贵州精神。
(2)媒介多元:丰富成果储存传播形式,讲好时代背景下的“老故事”。团队将百岁老人们的故事搬出大山,应用文字、图片、视频、VR等多种方式呈现实践成果,制作实体口述故事、像档案集、微纪录片、VR虚拟展馆,并将成果搬至“云端”,建立专题影像档案网站。通过故事化、数字化、沉浸式的多模态传播矩阵的打造,推动贵州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新时代贵州精神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植入与传播。
(3)方法革新: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手段,找准实践服务的“着力点”。团队通过文献研究法准确把握贵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情况与特征。依托田野调查的方式,以百位贵州百岁老人为研究对象,发现老人身上凝练的新时代贵州精神特征,借助个体记忆进一步阐释新时代贵州精神的深刻内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当代农村青年群体对新时代贵州精神的认知现状与传播需求,总结出当下贵州精神传播方式存在的不足及面临的困境,为新时代贵州精神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文化传播找准突破口。
(二)特色做法
文化传播与受众需求相结合。团队运用文献调研了新时代贵州精神的历史基础及时代价值,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以贵州百岁老人为调研对象,透视贵州百年来发生的变化,进一步阐释新时代贵州精神的深刻内涵。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当代青年对贵州精神的认知现状,并此基础上借助文字纪实、影像回溯、VR体验三种不同的呈现方式,为传承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助力赋能。
专业技能与传播实效相结合。团队构建以新时代贵州精神为核心的全媒体矩阵。通过整合媒体传播渠道,促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横向整合与优势互补;瞄准分众化市场,精准化投放内容并对分发渠道进行适当调整、加工;依据多元的媒体传播模式特点,相应改变选择的语言、组合的字词和排列的形式。从整合传播内容、创新语言样态、丰富传播渠道三个层面补充完善全媒体传播矩阵,以期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志愿服务与地方需要相结合。团队致力于最大化推广媒介成果、传播口述故事、弘扬贵州精神,百岁故事宣讲小组在高校举行专题宣讲会,走进中小学课堂讲述实践经历和档案故事。团队得到贵州当地志愿者服务中心的支持,有效解决了山里老人文化水平不高、语言交流不畅等造成的采访沟通问题。在贵州精神相关主题宣传、理论宣讲等方面,与贵州融媒体中心达成成果共建共享合作意向。即将出版发行的口述史书籍、影像整理资料,免费赠送给贵州县记档案馆、中小学图书馆(室)等,点亮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星星之火。
三、成果实效
实践团队依托调研资料,选择文字、图片、视频、VR等多种呈现方式累积实践成果,深度挖掘和广泛传播新时代贵州精神乡村振兴建设中时代价值,为传承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助力赋能。
团队借助口述史这一载体,将贵州百年巨变的讲述权从冰冷的书籍档案交还给“人”本身,把历史从严肃的“教科书”还原成鲜活的个案记录。通过故事化呈现贵州精神活化“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团结奋进精神、“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拼搏创新精神、“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苦干实干精神和“愿从荒漠闯新途”的后发赶超精神,从四个纬度整理出新时代贵州精神谱系的典型案例。
目前已形成口述资料档案96篇,调研视频资料800G,累计文字材料20余万字,开通微信公众号,创建了百岁老人档案网站,将调研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与网络传播;基于口述文字资料与影像资料编制“百岁黔迹”实体图像档案集;同时,通过“微信小程序”和“论坛板块”,鼓励用户上传身边有代表性的百岁老人故事,弥补在口述史收集整理上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疏漏。
图5 实践团队实地采访工作照 图6 团队成员与百岁老人杨秀明交流
图7 贵州百岁老人档案数字博物馆网站 图8 “百岁黔迹”实体图像档案集
团队结合专业特长,基于口述文字资料与影像资料编制“百岁黔迹”档案合集,使影像的纪实性和故事的时间性充分发挥,生动再现贵州百年发展历史真实。
“百岁黔迹”档案合集包含“这百年·贵州”纪录片与“百岁老人”影像记录画册,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纪录片包含团队深入探访贵州乡村的历程记实以及百岁老人的采访影像资料;“百岁老人”影像记录画册包含百岁老人的照片以及其亲口讲述的历史故事,留存“手印”照,以印证考察资料的真实。
图9 团队成员采访百岁老人徐有妹 图10 团队成员采访百岁老人韦朝明
图11 团队制作的“这百年·贵州”纪录片 图12 团队制作的百岁老人”影像记录画册
团队利用VR技术将多样态的调研资料进行数字化呈现与多模态融合,以具身化的新媒体技术推动新时代贵州精神乡村振兴建设中传播,加深贵州精神在农村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使他们更愿意为乡村振兴努力奉献。
虚拟技术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展现形式,利用数字化的影像、口述、文字档案对传统文献记录的补充,让历史记忆的延续更真实、全面,也更具个性,是丰富虚拟仿真档案馆馆藏和完善馆藏结构的重要举措。团队将实体的档案资料数字化,赋予“百岁黔迹”贵州百岁老人影像档案“海量存储”和“开放传播”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图13 团队前往贵州采集数据 图14 团队成员前往乡村建设示范区
图15团队打造的虚拟仿真档案馆 图16邀请观众体验虚拟仿真档案馆
四、社会声誉
实践团队充分运用传播技术,积极创新宣传模式,组建新时代贵州精神校园宣讲团,走进大中小学课堂,举办“百年历程”专题宣讲会,开展“遇见贵州·乡村振兴”主题摄影展等艺术展演活动,累计覆盖受众近万人次,相关的实践创作成果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次获奖。
图17 作品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特等奖
图18 团队成果入选2023年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成果TOP100
此外,团队实践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贵州百岁老人生活、贵州百年变迁和乡村振兴建设等话题的关注,相关实践事迹在学习强国、新华日报、贵州日报等国省级主流媒体平台被宣传报道22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图19学习强国平台报道实践活动 图20贵州日报报道实践活动
图21现代快报报道实践活动 图22新华日报报道实践活动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用新时代贵州精神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具有重要意义,聚焦新时代贵州精神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文化传播体现出重要价值。
团队调研的范围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团队的实践与服务地点限于贵州的部分地区,容易忽略不同地区在发展政策、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研究存在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团队将在下一阶段的志愿服务过程中,以贵阳为中心,涵盖贵州各地,以期获取更多的样本数据和调研影像资料,取得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调研结果。
团队志愿服务的效用有待进一步提升。着眼于贵州精神文化的传播,引入AI智能系统,增强VR展馆的交互功能,在虚拟展馆中引入智能导览功能,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互动性的展览体验,是实践团队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团队下一阶段将充分调研乡村振兴相关政府主导职能部门,对接决策部门的服务需求,发挥出文化传播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独特功能,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与传承添砖加瓦。
【关闭】